重拾交談
Description
Highlights
第7章 愛情
Quote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向大眾普及了“選擇的悖論”這一概念。我們或許會覺得當自己面前有更多選擇的時候,我們會更加開心;然而事實卻是,有限的選擇往往會提高人們對於生活的滿意度。
Quote
我們並不會在網上變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相反,我們在網上的身份只是自己的一面,只不過是我們很難在現實之中展現出來的一面罷了。這也就是為何網絡世界可以為個人成長提供空間。人們能夠在虛擬世界中培養自己期望擁有的品質,還會漸漸將這些品質帶入“屏幕之外”的生活之中。亞當正逐漸意識到,現實世界之中的他或許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更接近那個網上的亞當。
第8章 教育
Quote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場情緒考驗中,思緒很容易就會被打斷。不過,即使是那些沒有被攪擾的人,當他們看到其他學生上臉譜網或查郵件時,也會有兩件事閃過他們的大腦:這堂課可能很無聊,我似乎也應該上上網。儘管研究顯示,多任務處理對學習不利,但人們還是認為多任務處理是件好事。
Quote
研究顯示,不管網絡教育視頻有多長,大學生只會看6分鐘,所以現在的網絡課程都是6分鐘一段。但是,如果習慣了6分鐘的信息間隔,當碰到更長的內容時,你就會失去耐心。
Quote
搜索可以回答我們的問題,這是其使命。當我們依靠電子記憶時,我們失去了廣泛的、未加過濾的信息。正是這些信息為我們的創造力和意外發現創造了條件。尼古拉斯·卡爾放大了對搜索和記憶的擔憂,他說:“要保持活力,文化必須在每一代人的大腦中更新。如果把記憶這件事外包出去,文化就會凋謝。”
Quote
首先,用電腦記筆記的背後隱藏著一種幻覺:在機器的幫助下,筆記不僅可以記得更快,也會記得更好。其實,我們根本不是在記筆記,而是成為記錄機器。其次,當某一天機器能夠代替我們記筆記時,也並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因為記筆記是我們學習如何思考的一部分。
Quote
有些慕課是針對遠程學習設計的。如果是為住宿學生設計的,學生們上完網絡課程後會來到教室討論想法,一起做項目,檢查課後作業。教室不像我們過去所想的那樣,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是發生了“翻轉”。有人稱之為“混合式”課堂,因為其中既有線上也有線下元素。我們希望把教室變成項目學習法和新式交談的搖籃,比學生以前的學習和交談更具活力。我的很多大學同事希望,混合式課堂可以結束傳統教學法那種“被動”的方式。
Quote
儘管慕課的功能十分強大,但就在相關實驗正式開始幾年後,甚至最熱情的支持者在設計慕課時都盡力加入更多的面對面交談,尤其是在寄宿學校,因為很快人們就發現,如果增加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網上學習的效果更好。
Quote
如果想幫助學生在網絡課程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支持。
Quote
我們被技術帶來的承諾所迷惑,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問題,希望技術可以解決。就教育而言,當人們宣稱慕課是一場有益於人的革命,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時,比如學生缺乏注意力,難以衡量教育“生產力”,我們也必須積極看待成就它的必要條件。於是,通過網絡視頻學習的必要性也必須是好的。有的時候,對於某些課程、某些學生而言,這確實是好事。但是,事實並不總是如此,這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學生、所有的課程。
Quote
當我們想用技術輕而易舉地解決高等教育問題時,我們必定要將網上體驗理想化。比如,網上論壇被美化為隨時開放的討論空間,但實際上很多人只是浮雲般地飄過你在這些論壇上發表的評論,偶爾會被人關注,但大多數時候則是無人問津。
Quote
正當監測學生注意力水平的人工智能程序確定報名在線課程的學生很有可能會退出時,慕課的設計人員設計內容時加入了面對面交談,以提高慕課的趣味性。正如優達學城的“媽媽”一樣,這樣做的原因是要用“現場對話”鼓勵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通過加入交談來改進網絡教育的過程中,要監督學生的討論,我們需要的將不僅僅是“導師”或計算機程序。學生需要和那些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的人交談。
Quote
戴著面具——這是他對匿名投票的比喻,可以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但是面對面的溝通有助於提高禮貌和責任感。當別人知道你是誰時,你會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
Quote
我們為什麼想把一種不教學生如何舉手參與交談的學習方式,放在教育議程的中心呢?如果這樣做會讓學生緊張,那麼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克服緊張情緒。
Quote
大學時去教室上課的價值有點兒像做田野調查。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乾旱期,但你可以學會如何讀懂別人。你與周圍的人分享你的方法,你會明白團隊如何思考,你還會懂得耐心的好處:你可以目睹論證的全過程。如果幸運的話,你會知道集中注意力是有回報的。
Quote
如今,人們認為基於交談的教學很重要(畢竟,把內容放到網上的翻轉課堂的目標是,加入更多動態的課堂討論),不過,在課堂上利用技術的壓力也同時存在,使得交談幾乎無法進行。有趣的是,這種技術表面上往往是要鼓勵學生的“參與”。
Quote
根據傳統的“生產力”衡量標準,谷歌的軟件順利幫助學生完成了作業。但是,在大學裡,你的產出,你所做的事情,價值不僅僅是最後的論文,而在於過程本身。
第9章 工作
Quote
一位軟件開發人員建議,他所在的行業應該重新定義應用程序的成功。成功不應該取決於消費者在這款應用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應該取決於這些時間花得值不值得。從長遠來看,消費者可以和行業一起重新定義電子產品和應用程序的設計原則
Quote
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說:“購買支持服務的工程師對價格很敏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他真正想買的是一種安心。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在緊急情況下出了問題時——在技術領域,問題總是不斷,你會提供幫助。這種安全感不可能從郵件中得到,只能從交談中得到。”
Quote
律師、會計師、諮詢師和銀行家的成功取決於,他們敢說自己做的事情與其他同行所做的都不同,他們不想讓自己的服務變成商品。防止自己的服務被當成商品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正需要面對面的交談。
第10章 公共領域
Quote
然而,在線上表示支持與在草地上豎起一塊真正的標牌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區別:當你豎起標牌的時候,住在附近的人可能會問出一些令你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接下來還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對付科尼?你投入了些什麼?有什麼計劃?”
Quote
社會主義的問題在於它佔用了太多個夜晚”。社交網絡讓人們產生了一種幻象:在網絡世界,無論什麼都有捷徑,但這樣的幻象也不過只是一個幻象罷了。
Quote
當我們將恐怖主義說成災難的時候(它確實也是災難),我們卻很少談起它的歷史成因,這樣一來,恐怖主義更像是自然災害,一種邪惡的力量,而非可以通過政治或是對其歷史根源的反思來應對的東西。當我們將恐怖主義視為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能走的便只有殺死恐怖分子這一條路了。
Quote
哲學家阿蘭·布魯姆提出了網絡繁榮的代價:“思想的自由需要的不僅僅是放開法律約束,甚至即使存在法律的約束也沒有關係;思想的自由需要的是另闢蹊徑的想法。最為成功的暴政不是用武力來確保人民的順從,而是不讓人們意識到還有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第11章 時間的印記
Quote
正如工業化“需要”噪聲一樣,信息社會“需要”不設限的信息通路。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社會可以拿走自己想要的一切。
Quote
公開交談可以讓我們通過模擬的方式重拾私人交談,包括怎樣展現出自己對他人話題的包容與真正的興趣。它能教會我們如何展開一段對話,不是通過公告或是點明要點這樣的方式,而是依靠你來我往的交談、協商與其他充滿尊重的交流形式。
Quote
公開交談可以構建思想自由。它能讓我們學會勇氣與妥協,還能幫助人們想通一些事情。
Quote
在任何氣候下、在晝夜的任何時間裡,我都急切地想要改善當前的狀況,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下它的印記;站立在目前的時刻,這正是過去和未來兩個永恆的交匯點;站在這個起點上。
Quote
那個“印記”牽出了傳承的問題。我們即便是在創造新世界的時候也在描繪過去,而過去則需要我們細細考慮。不論天氣如何,梭羅的選擇都是利用好自己的每時每刻。他也在用行動召喚著我們。
第12章 不再遺忘
Quote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不斷將希望寄託在機器人身上,這體現出了一種經久不衰的技術樂觀主義;人們相信,即便事情出現了偏差,科學也總會將其帶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之中,機器人的出現總是給人一種召喚騎士的感覺。它們能夠在戰爭中挽回性命;在宇宙和海洋中執行命令——事實上,它們可以存在於所有人類無法去到的地方。它們完成著人類難以完成的醫療操作,它們的身上體現著革命化的設計與製造成果。
Quote
文章的前提是這樣的:每當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某種作業的時候,人們所能做的下一件事情便是一件更加具有人性的事情。
第2章 遠離交談
Quote
過,分享在網上找到的圖片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參與。你沒有依靠自己的經歷,而是從外部尋找信息。你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卻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Quote
不過,分享在網上找到的圖片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參與。你沒有依靠自己的經歷,而是從外部尋找信息。你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卻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Quote
就在這一切都在進行中的時候,我想到了女兒3歲時我對她說的一句話:要敢於表達。起初,我在想為什麼我會想到這句話。我很欣賞學生們發的圖片,都很應景(也很睿智)。但是,就我而言,使用圖片也是這些年輕人在感到交談具有挑戰意味時逃離交談的一種方式。當事情越來越複雜,發一張圖片會比努力提出一個想法更容易。
第4章 自省
Quote
莫里斯一直在研究可以幫助人們記錄情感和身體健康狀況,並將其形象化的應用程序。莫里斯在回顧自己這些年的工作時說,她設計的這些反饋設備有幾點令她印象深刻,“它們是起點而不是終點,作為起點它們威力無窮”,“每一個設備都開啟了一場交談”。從對健康和家庭動力產生的影響來看,帶來變化的是交談。
Quote
我幻想著在未來,人們可以和兩位專業人士一起解讀跟蹤應用程序給出的結果:一位計算機科學家,解釋程序算法的工作原理;一位治療師,幫助人們將讀數置入個人生活的背景中。更為現實的是,人們會培養出一種雙重敏感性:精神分析文化和計算機文化能找到必要的協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