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終於要來寫點衝浪相關的文章,再不寫點現在階段極度熱情的領域,估計這個部落格又要荒廢下去了。自衝浪以來都嘲諷自己為衝浪宅宅(Surfing Nerd),不只是因為曾為工程師的身份,更多的是發現自己在沒有衝浪的時候,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研究這門運動理論層面的東西,不只如此還會強迫身邊的人吸收我總結出來的結論,我想這就是所謂以輸出反饋更好的輸入的道理吧
,雖然時間久了也會發現,如果對方根本沒有花心思考,到頭來還是對牛彈琴,也意識到可能會帶給對方壓力的負面影響,所以…東西我就放這了,正好可以讓我多了一個健康的輸出管道,也希望可以幫助到正在閱讀此篇的你。
事前準備
不管是剛開始接觸衝浪,或是已有數年的資歷,對於「衝浪這門運動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划水、等浪。
」這句話肯定不陌生吧,甚至據統計只有8%的時間是站在浪上的。也就是說,只有把划水練到喝水般輕鬆,才有辦法把握乘上浪頭的機會。當然我也還在這個階段苦苦掙扎中,每次看到Pro們輕鬆寫意的追浪、下浪,都不禁開始自我懷疑,難道我們玩的不是同一種運動嗎?
但是在建立姿勢和觀念的階段,我發現真的是大家各說各話,不管是教學影片,或是私下討論,甚至教練前輩們的建議,起初真的是越聽越混亂,「划水挖深一點阿、腳要併攏阿、頭要抬高阿…blablabla」,雖然大方向是差不多的,但沒辦法,我這顆死腦筋一定要把這划水這輪廓畫明白了,才打算放過它。
甚至在只有半年資歷的時候,因為前輩邀約去佳樂水請教虎爪上課,就屁顛屁顛的跟去了。教練也沒有多說什麼,就是他在前面划出outside,然後只是翻過頭來說「看我怎麼划水你就怎麼划水」。這裡並不是覺得這種樂天派的教學出了什麼問題,
反倒是在這過程當中,也讓我意識到,在水裡的時間不只可以死命的在浪間瞎忙,等不到浪,或是浪頭不在附近的時候,可以花點時間在觀察身邊Pro的划水姿態,盡可能的去臨摹各種好的划水習慣
。由於沒有比較系統化的課堂經驗,這邊就沒辦法多作文章了。
重心配置
左右的重心肯定是要置放在板的中央 - 衝浪板龍骨,左右不平衡的話,划水就不說了,連好好待在浪板上都有困難,因此這邊就不多加贅述。關鍵在於前後重心的配置,初學階段時常接收到趴太後面、趴太前面這類的反饋。趴太後面確實會導致板頭出於水面過多,進而使划水托速(Drag) ; 重心過於往前則導致板頭沉進水裡,反而增加了阻力面積。因為畢竟這件事情的調整確實在量化上有一定的困難,導致大家對於太前、太後都有各自的準則(這邊不去討論追浪的時候,若遇到剛好要蓋到頭上的情況應該要將重心向後調整…等情況),可能有人說「整張板最胖的地方作為基準」,或是「因應每張的板型的設計,重心的配置有所不同」,像這類相較抽象的建議,對於初學的我,確實感到晦澀、無所適從。
以短板來說,最理想的划水重心配置,應以這個配置是當你
胸口挺到最高的時候,板頭稍微浮出水面
,而當你將上半身重心向前的時候,板頭沒入水中
作為基準。
每次下水後,花點時間在划出outside的過程中,邊移動邊調整自己的重心,或是等浪的空檔,去尋找當下最適合自己
、最適合板型
的理想配置。
划水姿態
不得不說,當你懶得跟對方解釋太多,又希望他能夠好好的享受衝浪的時候,「頭抬高、腳併攏
」這個建議在我現在看來真的是簡單粗暴。
- 腳併攏
Surfers of Bali選擇用影片的方式去紀錄峇里海邊的光景,搭配自然的環境聲,營造彷彿你置身在海邊的感覺。鏡頭有時後會帶到local們paddle out的過程,雖然不多,但也足夠表達腳併攏賞心悅目的姿態了。練習這件事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到晃動,下意識的想要腿打開平衡,可以嘗試先要求自己腳掌大拇指能夠碰在一起就好,穩定之後再去要求膝蓋、大腿。有時也會看到有些前輩會直接選擇腳踝上下扣在一起,這確實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端看自己怎麼選擇。最近還是會在划水的時候提醒自己腳要併攏,之前可能會覺得看到很多前輩其實也只是自然伸直而已,划水還是跟飛得一樣快。但請相信我,像我這種初學菜雞,如果不在平時輕鬆的划水姿態要求自己,遇到需要即時轉身下浪的時候、或其他突發狀況,那腿下意識為了平衡而分得多開,只是有沒有自覺的差別而已。此外,確實做到併攏帶給我的最大的好處是,下浪的時候可以更明顯受到板尾被浪抬起的剎那
。
- 頭抬高
因為我從小的筋骨就是屬於比較柔軟的那一類人,於是在頭抬高這個一環節,一直都沒有遭遇太大的挫折,但正因如此,一直到衝浪半年左右,突然意識到在一些日常場景,彎腰的時候明顯感到下背刺痛。起初不以為意,覺得只是衝浪太頻繁帶來的小小副作用,直到某天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都在用下背反拱的方式,來讓自己的頭遠離衝浪板,但這其實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依靠上背提起、前胸肌群柔韌、放鬆
來達成這個動作的。而腹部(核心)這時候只需要自然維持收緊就好。
{% youtube Wt47SRqu6yE %}
Ah Gan 在這集教學影片中,相當清楚明確的傳達上背的重要性
,並表示上背如果挺得起來,划水自然輕鬆許多。當然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放鬆上背以及前胸,就留給各位去自行Google了。
划水實踐
呼…寫了半天終於來到划水的環節了,一不小心就在事前準備的部份投入過多的篇幅,看來下次可以考慮分成多部來去紀錄一個主題。
來到划水領域非提不可的Youtuber肯定是Rob Case
!如果你也關注過他的划水教學影片,就會發現他真的是把划水講的鉅細靡遺,用各種角度紀錄、儀器去測量效率,可惜現在很多我覺得超棒的影片都已經關閉對外公開了…於是我也不方便隨意的在這裡公開連結。還好我當初都有乖乖的按愛心收藏,如果朋朋們,有興趣再來找我拿吧。
Over Reaching
在我練習划水的過程,曾經陷入「划水要把手伸的越遠越好」的迷思,儘管到了現在還是沒辦法完全根除,尤其遇到需要緊急轉身下浪的情境,壞毛病還是偶爾會無意識的浮現。或許在paddle out的過程,牙一咬基本上還是都有辦法出到outside,over-reaching的習慣可能不麼容易被察覺,如此久了,便會
因使用方式不正確而帶給肩膀過多的壓力
。
在我初學前半年的階段,旋肩總會莫名發出各種異響,甚至日常沒辦法完成提起重物。但是這裡就不繼續探究太多運動傷害的科學,畢竟這又是另一門專業,我還沒有信心講好這個主題。大意就是肩關節(Rotator cuff)並不是設計來施力、向下施力的,最主要的用途是拿來旋轉的!
正如Rob Case於影片中示範,每一下划水,手掌划出水面、再次進出水中的過程,
手肘稍微彎曲,確保手肘的高度高於手腕,手掌插入水中的角度大於30度
,盡可能的提早將手插進水裡
,對我個人而言,這是最標準化的判斷。(或是確保每次手掌的入水位置,距離臉前約20~30公分。)
此外,因為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當我們手臂延伸過長的時候,那一下的划水是在向下施力的,這樣可不會讓你的衝浪板前進,只會讓你的衝浪板板頭翹起,反而造成拖速。
Front Propulsive Phase
當我們已經明確了解,划水需要避免over reaching之後,接下來要提到Front Propulsive Phase (FPP)
的觀念,藉由這個標準化的過程,了解到划水時手掌以及前手臂的在水下的活動軌跡。
我們可以從水下的這個視角,手臂沒入水中之後,保持前手臂和手掌是自然的形成一條直線
,而這階段才是真正令我們衝浪板向前推進的動力來源,這概念其實就是自由泳所謂的抱水,因此我們可以參考自由泳移臂的抱水過程。
但還是要注意自由泳和衝浪板划水本質上還是稍微有點不同,自由泳基本上整個人是沒入水中的,因此還是有些動能會分散到向上的浮力,所以把自由式划水整套搬過來也是行不通的。基本在趴在衝浪板上,由浪板提供基本的浮力,我們只管往前就是了。
Enter Wide or Not
想像如果你需要離開一個泳池的時候,你會選擇把手臂向兩側延伸才將自己推離水面,還是會選擇將手臂放在差不多與肩同寬的前方位置。
相信選擇後者的各位,應該是和我有差不多的泳池經驗。
因為手臂在這個範圍(略高於肩膀、略高於寬關節)做動,才能讓我們的胸肌以及背闊肌最大成度的參與
。所以要記得,在划水的時候盡可能的調整手掌入水的位置於衝浪板的正兩側,板多寬,手臂就多寬,感受一下,讓身體較大的肌群來協助我們完成划水,會發現比以往來的更有效率。